当前位置:首页 - 政务公开 > 镇(街)信息公开 > 滦城街道办 > 工作动态 >
为了传承,更是为了开拓
——滦县花果庄特色民俗文化村
发布时间:2016-03-01 10:27:00    浏览次数:
【字体: 】    打印

村头古树,虬枝蔽日;农家院落,古朴沧桑;乡村绿道,笔直宽阔;民俗藏馆,乡愁萦绕……初秋时节,行走在的滦县滦州镇花果庄村,眼前一幕幕景色让不少城里人找回了儿时的乡村记忆。

近年来,滦县花果庄村以“可以触摸的乡愁”为核心,投资800多万元,高标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;投资400多万元,建成河北省首家以民俗农耕文化为主题的村级博物馆、唐山市规模最大的民俗博物馆。通过涵养绿色田园,传承民俗文化,发展乡村旅游,打造出让农村人留恋、城里人向往的美丽乡村。914日,该村民俗博物馆正式开馆迎客,短短1个多月时间,已经接待游客近1.2万人。“在传承中开拓”,花果庄村探索出一条美丽乡村建设的新路径。

一、乡愁何所寄

“这叫点葫芦,当时我们就是用它点种,谷子、芝麻播种全靠它,这可都是宝贝呀”。“这是耘锄、双铧犁、风车……”90多岁的村民吴翠凤在民俗博物馆里如数家珍,这些使用了一辈又一辈的农具,是那么熟悉、那么亲切,花果庄民俗博物馆里不时传来人们激动、赞叹的话语。

 为留得住乡愁,记得住乡情,再现冀东农村民俗风情,该村通过多种渠道,广泛搜集民国初年到上世纪70年代的民俗物品达586种,3980余件,建成展陈面积达800平方米的民俗博物馆。展品分为农耕文化、手工作坊、生产作坊、红色经典四个展室、古钱币和生活器皿展区、衣食住行等生活用品展区、墨香斋展区、古玩展区和证件、契约展区,共五大部分,有辽代的药罐、汉代的陶灯和陶笛,也有明清、民国时期的纺车、官帽箱、老式座钟、民间乐器、瓷器、儿童玩具等。一件件充满乡土气息的老物件、一幅幅引人注目凝思的老照片……走进民俗博物馆,人们仿佛回到过去的岁月。在中国第五届滦河文化节观摩活动中,花果庄村民俗博物馆成为一大亮点,得到各级领导、嘉宾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。

古树,是祖先留给后人的无价之宝,是不可再生资源。为承载文化根脉,该村还对村口350多年的古槐树实施了保护工程,设立标志牌,落实管护责任,形成了特有的“村民图腾”。将上世纪遗留的老水塔保留下来,红砖水塔成为村民最熟悉的建筑和乡村记忆。

二、产业向哪边

风景变成产业,美丽成为生产力。为在美丽乡愁中实现更好发展,打造让城里人向往、农村人留恋的乡村,花果庄村没有停留在博物馆的建设上,而是加大特色民俗文化村建设步伐,发展集“忆乡愁、品民俗、体验农事、休闲娱乐”为一体的乡村文化旅游业,打造农村经济的新亮点。

让“农家乐”集群发展。发挥毗邻滦州古城、便于承接京津秦游客的优势,该村成立了闲置农宅合作社,对村内闲置农宅进行统一管理、改造升级,集群发展农家乐,使游客在这里“吃农家饭、住农家屋”,使农家庭院真正变成丰富市民生活、增加农民收入的“幸福农家”。

让村庄成为活的博物馆。花果庄村有600多年的建村历史,相传明朝永乐年间,秦朝宰相吕不韦的后人自山西移民至此,因土地肥沃、花果丰硕而得名。依托特有的民俗文化,花果庄村投资200多万元,建设集生态餐饮、绿色采摘及健身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农业观光园,谋划建设花卉基地、手工编织、农业种植、儿童牧场等农事体验项目,建设花生油坊、酒坊、粉条坊、豆腐坊、铁器坊、编织坊、葫芦坊、皮影坊等特色农家院落,兴办农家乐,并实现一院落一主题:红色年代园、皮影剪纸园、民间艺术制作园、农耕体验园等,使乡村游由单纯的农家乐向“吃、住、行、游、购、娱”一体转变,使整座村庄成为一个活的民俗博物馆。

让传统工艺进市场。实施国内外设计师驻村计划,利用剪纸、皮影、老粗布、铁艺、雕刻等传统工艺,结合符合市场需求的时尚设计,积极开发旅游工艺品,赋予非遗保护产品以新的生命力。特色民俗村项目全部建成后,预计接待游客可达10万人次,带动旅游综合收入超过120万,可提供直接就业岗位300余个,撬动间接就业岗位1000余个,村民将得到更多实惠。

三、动力在何处

问渠那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。探寻花果庄的发展变化,就在于从源头入手,激发内生动力,以强大的思想动力、组织活力和村民合力,为工作注入无限生机。

形成感恩向上的新风尚。该村紧紧围绕“诚、信、孝、善”等主题,建成1500延长米的孝道文化街,以古代24孝和新24孝为内容,向村民宣传仁孝感恩的理念,积极营造“尊老孝亲,和谐向上”的社会新风尚;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内容,创新中国梦大鼓、乡愁文化长廊和竹简等载体,建成2500平方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广场,使核心价值观内涵深入人心;创新“功德榜”、“先锋颂”、“风采台”等载体,推出了一批村民认可的“草根英雄”,营造出人人学习典型、个个争当典型的浓厚氛围。

出现人人奉献的新局面。村党支部书记李艳波为追工期、赶进度,在妻子身患癌症、手术住院的情况下,他把妻子交给亲戚照看,带领全体村民在农村面貌改造提升中拼搏苦战。村干部见贤思齐,共发一个声、同唱一个调儿、拧成一股绳,在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和特色民俗村建设中,该村党员群众就累计出义务工3100多个,为村里节省建设资金50多万元,形成比奉献、肯付出的“花果庄现象”。

结出道德建设的新硕果。该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,创造性开展“学习型、服务型、经济型、生态型、和谐型、创新型、廉政型”七型党组织创建活动,使“干、闯、拼”成为村干部的新状态,特别是2014年,该村投资800多万元,高标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,一个绿树成荫、田园锦绣,黛瓦白墙、园林美景的新农村呈现在人们面前,道德建设释放出强大力量。

留住乡愁,守望幸福。一幅青山碧水、蓝天白云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,正在徐徐展开。

Copyright©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滦州市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 冀ICP备11006499号-1 冀公网安备 13022302000251号 网站标识码:13022300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