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滦州市人民政府网站!
当前位置: 首页 - 新闻中心 > 新闻动态 >

河北滦州榛子镇:让“纳污坑塘”变成农民“精神家园”

2020-12-21 浏览次数:

作者提示:近年,笔者在基层调研中发现,好多村庄都有大小不等的坑塘,填平后都盖了农房、圈了畜禽养殖场;或因为村内没有合适的地方兴建文化广场和村民服务中心,就在村边占用一块好耕地。而河北滦州榛子镇通过治理村内和村边“纳污坑塘”腾出土地空间、开发利用,不占用国家一分耕地,实现了化腐朽为神奇!难道不值得各地农村妨鉴吗?

河北滦州市榛子镇在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和村庄清洁活动中,坚持“因地制宜、科学规划、重点突破、全域提升”的治理原则,集中力量治理“纳污坑塘”,兴建特色鲜明、功能齐全、美观实用的村民文化广场,构筑起群众喜闻乐见的“精神家园”。全镇村村庄庄每天晚上都是人山人海、载歌载舞、吹拉弹唱的一片活跃场景,彻底打破了昔日农村文化娱乐生活冷冷清清的萧条局面。

\

(河北滦州市榛子镇图片之一)

榛子镇位于滦州市的西北部,是京东“四大名镇”之一的“千年古镇”,也是滦州市首屈一指的经济大镇和历史名镇。全镇辖属61个行政村、总人口5.7万人、拥有耕地面积8万亩、山地面积1.5万亩,年全部财政收入亿元左右。

\

(河北滦州市榛子镇图片之二)

殊不知,两年前的榛子镇,从镇中心区到各村庄,尤其是偏远山区和铁路沿线的一些村庄,“脏乱差”问题十分突出;欺街占道、私搭乱建现象更为严重。尤其是村内村外的垃圾沟、垃圾坑、垃圾堆、柴草堆、砖石堆、粪肥堆、残垣断壁等随处可见,仅村内和村周边“取土挖沙”形成的大小坑塘就有43个,其中较大的坑塘14个,合计总面积200余亩。这些大小坑塘面积不等,最深的有十来米深,成了纳污的“垃圾场”。由于多年干旱少雨都变成了“干枯坑”。村民习惯地把生活垃圾、建筑垃圾、还有死猪、死狗、死猫、死兔子等家禽都往坑里乱扔。每到夏天雨水季节,发霉腐烂,臭气熏天、异味难闻,成了人为的环境“污染源”。

\

(河北滦州市榛子镇图片之三)

镇里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,因地制宜、因塘施策,搞好规划设计。一是把拆除的欺街占道、私搭乱建的垃圾直接拉到大坑里填平压实,然后建造村民文化娱乐休闲广场,轻而易举解决了垃圾处置这个难题;二是把一些具有蓄水、排泄功能的大坑,提前铺设好地下输水管道,然后再用建筑垃圾填平压实用来建造文化广场。建成的各村文化广场多数可以露天和封闭两用,而且建筑比较华丽时尚、设施功能也较为齐全。该镇于家营村在12亩填平的废弃大坑上,建成了高标准的灯光球场、党建文化长廊和一座480平米、能容纳300多人的大礼堂(大舞台),音响、影像设备应有尽有 。市里和镇里经常使用这个大礼堂开会,村里婚丧嫁娶集中用餐也都在这里举行。特别是“儿童乐园”,比城市建得还好、还美、还漂亮。例如,一个仅有123户、490口人的小岗上村,属于移民迁建村。该村兴建了一个集村部办公、村民议事、群众聚餐、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高标准党群服务中心,成为全镇标志性的多功能服务中心。漂亮、大气、舒适的文化广场成了村民的最美活动场所。还有狼窝铺在填平200多年的大坑上建起的6000余平米的大型文化广场更是别具一格;椅子山村把百余年的垃圾坑塘变成了村民喜爱的“清泉池”。晒家岭村兴建的“活水池塘”已投放金鱼几千尾,视金鱼如宝的村民,还主动掏钱购买质量好的鱼食往池子里投放。

\

(河北滦州市榛子镇图片之四)

据统计,全镇共拆除清理建筑垃圾、生活垃圾35800吨,残垣断壁8100多处;铲除户外厕所5200多个;清理砖石堆、柴草堆、粪肥堆等19800多处;全部运到大小坑塘里填埋,用腾出的场地新建翻建高标准村级两室20个。同时,在全镇32个村庄主街道铺设了平坦宽绰、标准较高的柏油路。还投资1500多万元修建了总长度20公里、连接辐射30个村庄的环镇路网。一环线已经完工通车;大约30公里的二环线预计明春完工。不论是村内街道、文化广场,还是环镇、环村公路两侧,花草树木错落有致,绿化美化井井有条。“花园式”的美丽乡村,使“千年古镇”散发着迷人的青春魅力。

随着大规模的拆违改建,全镇各村把“纳污坑塘”进行了全部治理,陆续都建成了一批高标准的村民服务中心和文化娱乐广场。对此,镇党委书记宋焕强和镇长葛立国异口同声地对笔者介绍说:“建设美丽乡村,加快乡村振兴,必须坚持文化自信,重视发掘文化的力量。现在农民家家户户物质生活富有,都在追求丰富多彩、健康文明的文化生活,我们兴建高标准的文化娱乐广场和村民服务中心,就是给百姓打造新时代的‘精神家园’!”

\

(河北滦州市榛子镇图片之五)

如今,全镇各村的文化广场成了村民休闲娱乐的“好去处”。过去那种“夏天寻求大树底下聚群去歇凉、冬天墙根底下唠嗑晒太阳”的状况,已经成为不堪回首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。

榛子镇不占用国家一分耕地、通过拆除违规建筑填平坑塘腾出土地空间、倾力打造农民“精神家园”的实用做法,值得全国各地农村借鉴和推广。

(本文作者系国内著名评论员、全国“三农”问题观察员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