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- 政务公开 > 镇(街)信息公开 > 榛子镇 > 工作动态 >
发布时间:2017-03-08 14:08:00    浏览次数:
【字体: 】    打印
\\\\\\\\\\\\

   

在滦县榛子镇有个由农民评剧爱好者自发组建的“草根”评剧团,成立11年来,一直活跃在乡里乡村,为群众奉献了多台精彩剧目,深受群众的喜爱和欢迎。 

家门口搭伙唱戏

这支“草根”评剧团是发起人朱桂芳2006年组建的,从小爱好评剧的朱桂芳是西营村人,在学校一直是文艺宣传骨干,高中毕业到瓷厂工作把评剧也是穿插到工作中,边唱边工作,身边的同事全成了她的戏迷,结婚后由于丈夫也是一位乐器演奏爱好者,加上周围志同道合的评剧爱好者越来越多,于是在2006年初,朱桂芳和丈夫一商量成立了榛子镇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“草根”评剧团。

说的好听是一个“草根”评剧团,说白了就是几个评剧爱好者切磋唱功,搭伙在家门口给群众演出,最初只有10个人,大都是周边村的评剧爱好者,大家就像着了魔一样,道具自己做,衣服自己买,贵的买不起就买些便宜的,音响是借的,戏台也没有就在平场,然后就串村到周边大队给群众唱一些简单的段子和折子戏,比如唱段《秦香莲》里的见皇姑、闯宫等唱段,《花为媒》里的花园相亲等折子戏,虽然唱功不是太专业,但扮相有板有眼,深受群众的喜爱。72岁的王国志老人散场后仍坐在原地抽烟:“他们唱的好啊,就是看不够呢,比电视剧好看多了,真希望他们多演几场。”剧团每个人基本上都是“半路出家”因为喜欢评剧而聚到一起,家家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。78岁的贺丰林两个儿子一个女儿,每天骑着三轮车追着排练和演出,孩子们有些担心老人的安全,但是看到自从老人参加评剧团,身体越来越好,于是非常支持老人唱评剧。43岁的于淑非两个孩子在上学,丈夫外出打工,家里还有上了年纪的公婆,她自己还在外打工,为了演出或排练必须把老人和孩子安置好,抽出时间来排练。“看到大家这么热情,这么痴迷评剧,我们再辛苦也值了!”朱桂芳说。朱桂芳带领“草根”剧团不但给群众义务演出,也参加一些公益活动,帮助宣传节水、保护龙湾河等活动。作为团长的朱桂芳说:“当时各村群众的文艺活动还很少,除了过年的时候有大秧歌,平时就没有啥文艺活动,所以他们的演出非常火,大家爱看,很受欢迎,这也让他们更加有信心把“草根”剧团办得更好。

好戏连台受追捧

在不断地巡回演出中,剧团的这些演员的唱功和演技有所提高,也吸引了更多的爱好者慕名而来,纷纷加入,最多达到了20多人,年龄最大的是78岁,最小的43岁,队伍不断壮大,问题也就出现了,这些评剧爱好者大都是农民,没有唱功基础,缺乏专业技术指导。

正在为难的时候,得知丰润电视台组织评剧票友大赛,朱桂芳在大家的支持和鼓励下,毅然参加了报名,并凭借自己多年的唱功获得了前十名,被丰润振兴评剧团看中,编入正规军,当时振兴评剧团很有名气,从这时起朱桂芳就边学边教,边学边取经,无论演出多晚也会到自己的剧团和大家交流,指导唱功,道白。俗话说,台上一分钟,台下十年功,这些虽然只是一些农民爱好者,不是什么科班出身,但他们却如饥似渴,苦学、苦练,磨练自己,怕影响周边邻居休息,就到村外空旷的地方练习,朱桂芳对他们追求戏曲艺术的精神感动,毕竟他们年龄都已经超过了学艺的年龄,现在却成了顶呱呱的评剧练家子。就这样,经过不到一年的时间,这个“草根”评剧团的演出水平,飞速提高,终于可以排练整场整出的剧目了。

第一场剧目《重圆记》在本镇的杨庄子开演了,搭起了租来的简陋戏台,看起来还算正规一点,没想到的是鼓点敲起,人物一出场,唱腔一起,就赢得了阵阵掌声,整整2个多小时,简单的帐篷,临时的戏台,连个座位都没有,依然无法挡住观众的热情,群众自己有的从家里拿来小板凳,有的直接就站着看,一阵阵欢笑,一阵阵掌声都是对评剧团的肯定,第一场整出剧目演出大功告捷,演员们别提多高兴了。该村爱心企业家看完演出,欣然赞助1万元,用于购买搭建戏台子的费用。终于有了自己的戏台,群众的认可就是对剧团发展的动力,“草根”剧团的舞台真正开始了。有了戏台,朱桂芳和大家又自己集资购买了音箱、道具、服装等装备,对剧团进行了全面正规性包装。

剧团也开始创作排练更多的剧目,创造更好的作品奉献给周边群众。剧团开始小有名气,被丰润、迁西、迁安、遵化等周边县区邀请演出,有时一天要安排两场,深受群众追捧。在白官屯演出,人山人海千人壮观场面几度失控,《包公赔情》《高成借嫂》等一台台精彩的好剧目,引起了群众的强烈的反响,几次谢幕群众也不肯离去。在杨柳庄庙会演出,由于场地原因,有的群众跑到山坡上观看,激情高涨,天下起了小雨,群众依然围在台前观看。一大早上山的李健强老人就坐在旁边的台阶上,说:“唱的好,这唱腔没的说,从小就爱看包公的扮相,我都被剧情感动了。”这支生在农村、演在农村、火在农村的评剧团,所到之处,场场爆满,备受群众青睐。

传承艺术当重任

榛子镇是有着千年文化内涵的历史名镇,作为古镇的一支“草根”评剧团,现在发展30余人。演出剧目有《绣鞋记》、《费姐》、《卖妙郎》、《刘云打母》等十几出历史名剧。评剧以唱功见长,唱词浅显易懂、吐字清晰,演唱明白如诉,表演生活气息浓厚,有亲切的民间味道。它的表现形式活泼、自由,尤其善于表现贴近当代人民群众生活的家常伦理,歌颂真善美,鞭挞假丑恶,思想性、艺术性极强,潜移默化的使群众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。草根评剧团一直在为古镇发展、文化艺术传承,丰富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等做出了一定的贡献。凭借他们对戏曲艺术的追求,使一批质量较高、久演不衰的经典剧目保留下来。

但如何适应市场,适应观众需求,在演出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,却是草根评剧面临的最大难题。朱桂芳说现在观看的群众大都是中老年人,对于一些年轻人好像只有流行歌曲和现代舞之类的才能吸引他们,那么就造成喜欢唱评剧的年轻人和孩子越来越少,再下去几十年不知道在村里还会听到评剧吗。朱桂芳还说:“老祖宗留下的艺术我们不能失传呀,所以“草根”剧团今后要结合现实生活,贴近群众生活,创造一些地方特色鲜明的百姓戏曲剧目和现代剧目,更加吸取观众眼球,让更多的年轻人也喜欢上评剧。

今年春节以来,朱桂芳带领他的“草根”评剧团,先后到北新庄子、于家营、前小寨等村演出18场,场场爆满,群众的热情极其高涨。作为团长的朱桂芳说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,她都会坚持把评剧唱下去,群众的认可就是我们的动力,虽然现在他们还没有正式的排练场地,戏台还很简陋,但是相信一切都会有的都会解决,一定会把剧团办好。接下来她打算把演出分成义演和商演,在做公益巡回为群众演出的同时也会安排商演,接受社会上一些企业和团体的邀请演出,所得演出费用全部用于剧团的打造,创作更好的作品,奉献给观众,她要把评剧这个戏曲艺术传下去,并当与重任,尽自己的微薄之力。

评剧在古镇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,一个民族戏曲艺术品牌的创立,经历了漫长复杂的过程,创新并发展这一品牌需要付出更大的艰辛和努力。如何让传统的艺术品牌焕发出新活力,不仅是从事艺术者的责任,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。

Copyright©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滦州市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 冀ICP备11006499号-1 冀公网安备 13022302000251号 网站标识码:1302230001